“抢秋”在行动丨无人机腾空“抢金”,农户心踏实“落地”
10月9日清晨,郓城县玉皇庙镇刘口村笼罩在一片淅淅沥沥的秋雨中。泥泞的田埂上,不见了往年冒雨抢收时深一脚浅一脚的艰难身影,取而代之的,是无人机旋翼划破雨幕的呼啸声,以及农民们舒展的眉头。
无人机调运秋粮现场。
田块上空,无人机轻盈穿梭,精准悬停。绳索与吊钩配合,将一袋袋沉甸甸的玉米稳稳吊起,再平稳转运至田边的运粮车上。“雨下个不停,玉米掰了也运不出来,多亏无人机帮忙吊运,真是解了燃眉之急!”村里的种粮大户高海哲长舒一口气。
作为产粮大县,郓城拥有耕地153万亩,永久基本农田140万亩,今年应收秋粮面积达132.7万亩。连绵阴雨给秋收带来重重考验——收割难、晾晒难、储存难。面对挑战,郓城将植保无人机吊运等科技手段与多部门联动保障紧密结合,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秋粮抢收保卫战。
据了解,植保无人机不受田间积水影响,单次可运载70公斤玉米,效率较人工提升近10倍。郓城县鑫福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投入40余架无人机,分布各乡镇同步作业。公司总经理赵鑫介绍,每架无人机每小时可完成2亩地的转运,日均作业面积约20亩,公司总体日作业能力达1000亩左右。
鑫福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机手正在运粮。
除无人机外,郓城还统筹调度1683台玉米收获机投入抢收,针对泥泞低洼田块,专门调配98台履带式收割机。全县成立“三秋”生产工作领导小组,组建专班深入田间,开展排水与抢收指导,同时协调农机合作社及大户检修维护各类机具,利用降雨间歇见缝插针组织抢收。
秋粮收获并非终点,“颗粒归仓”之路仍需闯关。“我们正根据天气动态优化方案,全力推进抢收快烘,为粮食安全入库保驾护航。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朱以发表示。
在丁里长街道张武屯村的粮好聚农农业服务公司,十余辆运粮卡车有序排队,烘干塔轰鸣不息。“我们三班倒、人歇机不停,500吨级烘干塔采用天然气供热,替代传统燃煤,实现绿色烘干。”公司董事长全明礼介绍。
目前,郓城已建成粮食烘干中心27处,配备烘干设备63台,日烘干能力超6000吨。而“粮食银行”模式的推广,更为农户吃下“定心丸”。郭屯镇广森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免费代储服务,农户可择机售粮,灵活应对市场。仅周边就有200多户农民签约,享受存销便利与增值保障。
广森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粮食“烘干+存储”。
据统计,目前全县秋粮已收获106万亩,进度达79.8%。全县498家农资销售点已储备化肥12万吨、农药20吨,可充分满足秋种需求。
“我们将及时关注气象变化,积极做好适墒播种、适量播种、种子包衣、科学施肥等秋种技术指导,并密切监测种子、化肥、农药等农资市场供需情况,确保农资储备充足、价格稳定。”朱以发说。